微信扫码
热线电话
返回顶部

缅怀军医吴孟超丨他的名字, 写在《外科学》第一页第一行第一位

分享到:
点击次数:888 更新时间:2021年05月27日09:56:04 打印此页 关闭

今天

吴孟超院士遗体告别仪式

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他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党旗

人们鞠躬悼念,献上鲜花

追思缅怀吴老





他的名字, 写在《外科学》第一页第一行第一位;他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



完成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翻译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

制作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

创造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

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


522

一颗医学界的巨星陨落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在上海病逝,享年99


吴孟超院士的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是开拓性的。1959年,吴孟超创立中国人肝脏“五叶四段”理论;1960年他主刀完成国内第一例肝脏切除术;随后他开创了肝脏外科手术止血方法先河。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后首次获颁的医药卫生界人士。2011年,第17606号小行星被命名为 “吴孟超星”。


图片6.png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双手



他是新中国外科医学的一座灯塔,他是无数身患绝症患者的最后希望。吴孟超院士有一双和常人不太一样的手。他的手,手指修长、灵巧有力、柔软温暖。不过,他的右手食指、无名指的关节都已变形,这是他常年握止血钳和手术刀的结果。他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但只要探入病患的身体,就拥有惊人的精准稳定……在肝胆的方寸之地,他用这双手,把约16000名病人拉出了生命的绝境。



吴孟超完成第一例肝脏手术


“外科医生,就是一双手一把刀。”在吴孟超看来,手是刀的支点,刀是手的延伸。在同行看来,这是一双长了眼睛的手。而在患者心里,这双手象征着光和希望。


图片7.png


正是这双手,1975年为一位安徽农民切除了体积63×48.5×40厘米,重量达18公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肝血管瘤。


正是这双手,让国际肝胆外科领域有了中国医生的身影。1979年,在第28届国际外科学大会上,吴孟超首次向世人公布了181例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总结数据,91%的手术成功率。这让与会外科医生震惊,这样的手术量和手术质量都是当时无人能匹敌的。会后,吴孟超当选为国际外科学会正式会员。


正是这双手,让中国肝胆外科的声誉令人瞩目。1983年,吴孟超为4个月大的女婴成功切除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紧接着开展了一系列小儿肝脏外科研究与临床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医生吴孟超90多岁仍坚持上手术台为患者做手术


从医78载,他敢于挑战、敢于攀登“禁区”,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近20000名患者。直到97岁正式退休前,他每周还要做3台手术。


这双手,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这双手,拿着手术刀,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这双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外科肝胆领域的优秀人才……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颗心



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追忆吴孟超,留在人们心底的,是他眼神中的清澈透亮,更是他那颗纯粹的心。



手术中的吴孟超


“无论是自己从医还是考察培养学生,无外乎三颗,细心、热心和爱心。”2019911日,吴孟超院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反复表示。


他的细心,流露在每一处细节。


他会因迟到几分钟向候诊的病患家属鞠躬致歉,会先搓手待双手变暖才帮病人将衣物撩起开始检查,会用自己的额头贴着病人的额头试体温……对待每一位前来问诊的病人,他都耐心解释分析病情,并安慰宽解;在一次采访中,为了帮助记者了解手术的路径,他认真地在纸上画出肝脏结构图细心讲解……




湖南常德教育局退休职工邱承宗今年74岁,2003年,他被确诊为肝癌,万分焦急之时慕名找到了吴孟超。邱承宗回忆道:“那时候,吴老已是81岁高龄,每天还要做几台手术。吴老平易近人,一点没架子,查房时若患者下床找鞋子,他还会弯腰帮着拿鞋。随吴老查房的医生都对他十分尊敬,向他敬军礼。”




他的热心,让身边的人印象深刻。


“没见面前会觉得院士很严肃,记得第一次见面时我们叫他吴老,他说叫爷爷就好了。他对工作人员也很关心,会询问有没有吃饱,菜会不会合胃口…… 吴孟超的保健人员回忆道,吴老已经90多岁高龄,力所能及的事他都会亲力亲为,不会麻烦身边人。


还有一次,一位被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水折磨得痛不欲生的病人找到了吴孟超。吴孟超拉着病人的手,温和地询问病情,仔细检查后安排他住院。病人离开后,协理医生不解地问:“这个病人已经不能手术,用药也没有多大意义了,咱们为什么还收他进来?”“他已经被多家医院拒收了,如果我们再不收他,他可能会绝望,甚至做出傻事。”吴孟超看着助手说:“记住,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他的爱心,给了无数患者生的希望。


“吴老医术高超,对病人非常好,一点架子都没有。”听到吴孟超因病去世的消息后,71岁的罗永兴说话声中带着哽咽,“他是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不管病人是什么职业,有钱没钱,都一视同仁。”


这位生活在松江的退伍老兵,23年前被诊断为肝癌晚期,多家医院谢绝收治。绝望之际,罗永兴找到吴孟超,吴孟超通过手术切除了他肝脏内直径13厘米的肿瘤。罗永兴后来做了一面锦旗送过去,吴老不高兴了:“100元钱不是钱?你治病不花钱吗?”锦旗没有收,过年时吴孟超还给罗永兴发贺卡,祝他健康快乐每一天。罗永兴一直记得吴孟超的话,就连微信昵称都是“健康快乐”。“我又健康快乐地活了23年,这是吴老给的。”



罗永兴与吴孟超


“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可能已花光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年轻医生们一直记得吴孟超这句话。平时,吴孟超要求医生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在为病人做检查时,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者磁共振检查;如果他们带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也决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他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也从不用专门的器械。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个人



吴孟超院士在采访中回顾自己的一生:


“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

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

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

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1922年,吴孟超出生于福建闽清县的一个马来西亚归侨家庭,5岁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儿时的吴孟超一边帮父亲割橡胶挣钱养家一边读书。



吴孟超


1937年,抗日战争的炮声传到了马来西亚,当时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领导华侨展开抗日救亡运动,15岁的吴孟超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夏,吴孟超初中毕业。按惯例由校方和家长出资安排学生聚餐。当把钱收齐后,时任班长的吴孟超和副班长林文立商议:取消聚餐,把省下来的钱捐给抗战将士。这个建议,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拥护。令人惊喜的是,他们竟然收到了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报。吴孟超初中毕业后,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



吴孟超回国时的护照


受到感召的吴孟超,早已将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投向了革命圣地延安,然而,由于去往延安的路被国民党封锁,他只能暂时留在昆明,一边求学打工,一边秘密帮助地下党组织、接受组织考验。怀揣学医也是报国的信念,1943年,他考入同济医学院,师从著名医学家、“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1949年,吴孟超毕业后进入华东人民医院(1951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吴孟超从此成为一名军医)。


吴孟超先后向党组织递交了19份入党申请书。1956328日,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让人民看到中国的希望,是毛泽东和朱德为我们捐钱给延安的事专门回信,坚定了我为党奋斗终生的决心。”



青年时代的吴孟超


一朝行医,终身不渝。1956年,在选定专攻方向时,也是基于当时国内肝胆外科偏弱,吴孟超心系国家需要,立志于此,再未改变。



吴孟超(左二)


从“三人小组”起步,几十年来,吴孟超先后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并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



上世纪60年代,吴孟超在制作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吴孟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却始终不愿做庙堂中的神。


“他都已经是顶级专家了,出差还住过经济型连锁酒店。”院士陈孝平回忆说,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吴孟超吃饭的原则是不能剩饭,自己“光盘”,还要提醒同桌的人要吃完,盘子里剩的菜他会分配下去。


吴老的“小气”在医院里是出了名的。去奥地利开学术会议,吴老把飞机上省下的小面包带回酒店,当第二天的早餐。后勤的人找吴老签字报销发票会很紧张,吴老会一张一张的看。下班的时候,他的声音会在走廊上回响:“关灯!关灯!怎么又不关灯!”


2017年,一部以吴孟超为原型拍摄的传记电影在全国上映。影片制作期间,制片方拿着“中国医魂”“医学大师”“国医大爱”等预备的电影片名,请吴孟超题写。然而,这位声名远扬的“中国肝脏外科之父”思忖良久后,却挥笔写下了另外4个字——我是医生。


这不禁让我想起吴孟超院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的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个吴孟超嘛,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他是成百上千名学生的恩师,他是成千上万个患者的恩人;他是众人瞩目的科学巨匠,他是无数人崇拜的济世典范。他,尊敬的吴孟超院士,静静地离开了我们。


巨星陨落,

他依然以另一种形式,

指引着人们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