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热线电话
返回顶部

后疫情时代航空医疗救援的新机遇与挑战

 

 

 

一般来说,发生大型灾难的概率并不高,航空救援并非常态下的等待,一个地区把十几架航空器以及大量时间里用以等待灾害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而进行救援布局,无疑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航公司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资源配置,科学装备飞机机型,有序使用空域资源才是面临挑战不断发展的王道。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疫情来的如此猝不及防。
从发现第一例病例到席卷全球,这是全人类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挑战,当下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不管多么强大,都不可能独立的面对灾害,每一个人都不是孤岛,应该与更多的国家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概念及内涵上讲,航空医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泛指在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动用医疗专用及非专用航空器在内的一切力量和救援手段所展开的抢险救灾及救死扶伤活动;后者是指在常态情况下,使用专用航空器所开展的专业化、规范化的航空医疗服务。在大规模的救援活动中,两者不可截然分开,因为任何抢险救灾都是以救人为核心及首要目的。航空医疗的优越性无需多言,最主要的两个特点就是快速和高效。据1991年11月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用航空器抢救转运病人的死亡率比用地面车辆运送病人的死亡率低48%。
新冠疫情呼唤我国灾害救援体系的国际化,呼唤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尤其是在灾害面前航空医疗救援的必要性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机遇与挑战并存,及时救援未来可期


航空救援被誉为空中“急救通道”,第一次大显神威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年,相当于全国军民直升机总量1/4的上百架直升机,在地震救援期间累计飞行千余架次。2008年,也被业内称为我国“航空救援发展元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通用航空体现了很好的担当,通航企业积极"请战"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事实上,近年来,无论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还是在无数次的地质灾害、森林消防等多种紧急救援中,航空应急救援都凭借其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救援范围广、救援效果好等特点发挥着重要作用。
后疫情时代带给各个行业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过去我国的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由航空部队为主。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组建了国家级应急消防部队,都属于统一管理。根据最新的文件要求,大规模、严重性的抢险救灾由解放军航空兵部门来完成;日常的应急救援主要由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来完成。这就是我们通航的机会。
许多企业开始组建通航公司,试着以航空救援为切入点发展通用航空,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盲目跟进的现象;一个地区相同类型的通航公司都从事同一件事情、当地的卫生医疗部门忙着建立空中救援体系,并购买可供运营的航空器和选建直升机起降场,进而形成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多头操作的现状。
由于目的和定位不明确,通航与救援的关系不清楚,现在盈利的企业几乎是零,耗费了大量资金和时间。航空器容易买到,但机型的选择与培训却需要专业的人才。这都不是一朝一夕或是单纯有钱就能办的事。
一般来说,发生大型灾难的概率并不高,航空救援并非常态下的等待,一个地区把十几架航空器以及大量时间里用以等待灾害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而进行救援布局,无疑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航公司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资源配置,科学装备飞机机型,有序使用空域资源才是面临挑战不断发展的王道。
在一些发达国家,通用航空一直被广泛的支持与充分运用,特别是在航空应急救援中发挥着专业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以来,各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逐年增多,给社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各级政府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防灾减灾与航空救援工作的结合运用模式随着地面基础建设的不断增强,航空器不断增加,专业救援队伍的不断扩大,空地联动基础不断完善,未来实现区域性小范围覆盖的及时救援,未来可期。

 

 

上一条:大力倡导通航的公益属性, 加强航空急救能力建设 下一条:【总结】颅内病变的定位诊断大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