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热线电话
返回顶部

心跳骤停后,如何实施高质量的目标体温管理?

心跳骤停后会出现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在各种指南中,TTM是目前唯一一个对于院外心跳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有益的干预措施。但有些群体对此有质疑,他们认为TTM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这一观点缺乏有力证据。既往研究表明,心跳骤停后维持33 12-24h 有助于改善OHCA的神经功能,但随后就有研究指出,对于院内心跳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不可电击的心律等,TTM作用不大。2013年的一个研究表明,对于OHCA来说,33℃和36℃的TTM(维持24h),效果无差异,此后TTM临床应用比例就在越来越少。最近的HYPERION研究指出,对于OHCAIHCA来说(均为不可电击的心律),维持33℃的体温(相对于37℃来说),能够改善3月后的神经功能。总之,目前关于TTM的研究,结果各异。
2.高质量TTM
TTM过程复杂,牵扯甚多,包括:降温途径、并发症管理、目标温度选择等。在TTM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寻求最高质量的TTM,以便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
2009年,目标体温管理(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概念逐步替代治疗性低温概念(therapeutic hypothermia),旨在表明体温管理不仅仅是目标温度管理,更应当包含降温诱导、低温维持时间、复温情况、复温后的温度管理等,是非常复杂的专业技术。但目前关于TTM,仍然无法鉴定哪种方式最有益。
心肺复苏标准包含按压深度、按压频率等诸多方面,只有这些方面都达到要求,才能有最大获益。和心肺复苏标准一样,对于TTM来说,情况也类似。只有当目标温度、维持时间、诱导情况、复温情况、复温后体温管理等诸多方面都达到最佳水平,临床获益才最大。这种诸多情况都达到最佳的TTM,就是高质量的TTM。下面我们将一一阐述TTM的诸多环节,帮助大家有效实施TTM
3.高质量TTM实施注意事项
3.1开始时机

当自主循环恢复之后,机体就会出现再灌注损伤,TTM的实施应当越早越好。
但有研究表明,院外使用冰水静脉滴注并不改善预后,而且这会增加再次心跳骤停概率、加重肺水肿。同样,有研究表明,心跳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的同时给予冰盐水也不改善预后。但也有研究表明,在心肺复苏的时候使用经鼻降温方式来降温,这能够改善预后,尤其对于院外心跳骤停、可电击心律的患者来说。
【编者的话】TTM的实施应当越早越好,但前提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内环境稳定。如果TTM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更不稳定或酸中毒更加严重,那么患者再次心跳骤停概率就会增加,这时候就要谨慎选择。
3.2温度测量

一旦决定要实施TTM,就应当在膀胱、食道、血管等处放置体温探头,实时监测患者的核心温度。患者的核心温度更接近于脑组织处的体温,即便是急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温度会高于核心温度0.4-2℃。应当避免口腔探头、耳探头、腋窝皮肤探头。直肠温度会较核心温度延迟一段时间,因此也应当避免使用。此外,温度监测应当是实时的,而不是间断的,这种实时的温度监测有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避免温度的波动。
3.3目标温度

TTM的目标温度应当是33℃或36℃,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33-36℃之间的温度,比如34℃。不管选择哪一温度目标,重要的是将体温维持在这一目标,然后避免温度波动。
研究表明,将体温严格控制在33℃或36℃,避免体温波动,两种体温目标收益类似。如果选择目标体温为36℃,而且温度控制差,发热情况多,那么患者的神经功能会受到影响。
目前目标体温应该如何选择尚无定论,一般来讲,对于低温会引起较多并发症的患者(出血、再次心跳骤停),可以选择36℃。对于心肺复苏时间较长、脑缺血较重、有癫痫症状、脑水肿明显(影像学可见脑组织肿胀)等患者,可以使用33℃的目标体温。
3.4维持时间

维持低温至少需要24h。RCT研究发现,33℃维持24h48h,两者收益类似,结局不具统计学差异。对于新生儿来说,维持72h的低温,最终结果令人满意。尚无证据表明,超过48小时的低温会带来更多的并发症。综上,低温治疗至少要24小时,不应当低于这一时间长度。
3.5如何复温

复温速度应当控制在0.15-0.25℃/h,应当使用降温毯等控制温度上升速度,不应当让患者自主升温。最近的研究发现,缓慢的复温有助于改善神经预后。复温后,如果患者出现发热,那么患者的神经功能会受到损伤。因此,复温后的48h内,必须要维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避免发热情况出现。当然,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如果患者立刻苏醒过来,维持时间可缩短;如果患者脑损伤严重,维持时间需要延长)。
3.6药物干预

TTM患者必须接受镇静镇痛治疗。镇静镇痛治疗能够减少寒战,帮助维持体温平稳。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哪种镇静镇痛药物能改善预后,但短效药物比如丙泊酚、瑞芬太尼等药物蓄积少,患者苏醒快。需要知道的是,丙泊酚会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镇静镇痛药物在低温诱导阶段就要应用,而且要持续到体温正常(37℃)。体温正常的时候,为了避免寒战,可以给用镇痛药物和少量的镇静药物,并且可联合静脉镁离子和α2激动剂。退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类对于TTM阶段是无效的,但在体温正常的时候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少寒战,可以当作替代用药。如果患者接受了大量的镇静镇痛药物但仍有寒战出现,体温仍较难控制,这时候可以加用肌松药。肌松药能够帮助减少寒战,更快的达到目标体温。
3.7降温设备

目前有很多降温设备,其中使用温度反馈调节系统的降温设备(比如降温毯)能够很好的给患者降温,迅速达到目标温度,而且可以精确调控复温时间、复温速度。这种降温设备相比于冰块、冰盐水等能够改善预后。冰块、冰盐水等体表降温仅仅适用于诱导阶段,而且即便是在诱导阶段,也需要和降温毯等一同使用。

上一条:ICU治疗手册之肠内营养知识点 下一条:16岁男孩患上痛风!医生曝光这个病例为所有人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