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热线电话
返回顶部

“蝴蝶病”是什么?四步认识系统性红斑狼疮

分享到:
点击次数:1335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31日09:40:50 打印此页 关闭



本期摘要


  •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影响全身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个体间症状差异大。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全球和我国都不少见,儿童患者更应受到重视。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雌激素和感染有关。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是基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系统的多条信号通路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

图片

【导读】

图片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初步估计我国有超过100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为生育期青年女性发病,疾病异质性强,临床表现复杂,且疾病以缓解与复发交替为特点,因此诊断和治疗都极具挑战性1


为了使广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能对疾病和疾病的治疗、日常生活管理有所了解,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编纂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教育手册》,旨在向我国的广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介绍疾病与药物相关知识以及日常生活指导,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


本篇基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教育手册》,初步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定义、发病率和发病机制,以期为读者后续进一步理解疾病知识打造基础。




系统性红斑狼疮

是一种影响全身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患者血液中存在着大量的自身抗体和多器官受累为突出临床特征1


自身免疫性疾病多与自身抗体有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出现了障碍,分不清自身的组织器官和外来的入侵物,攻击了自身的器官组织,造成组织器官损害,而引起一系列病变2


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不仅是皮肤的疾病,还会波及到肾脏、神经系统、心、肺和肝脏等其他器官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患者的个体间症状差异较大。


轻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主要以皮肤、关节表现为主,重度患者则可能会出现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心脏等重要脏器受累。发热、关节痛和面部的蝶形红斑等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的早期症状1


图片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不少见

儿童也未能幸免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全球性疾病,但有人种差异,黑色人种最常见,白色人种最少见,黄种人的发病率位于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之间1


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亚洲人中的发病率为10万人中 3.7-127人3。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不少见。


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儿童也不能幸免。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特指在 18 岁之前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全球发病率为每年(0.3~2.5)/10万,患病率为(1.9~34.1)/10万,男女患病比为1∶4~54


与成人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相比,儿童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我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发热、皮肤黏膜和肾脏病变为首发症状,肌肉和关节症状的发生率比成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低1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起病比成人更多,器官损伤(特别是肾脏)发生率更高,病程更为迁延,而且疾病本身和药物对患儿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存在一定的影响4。因此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往往需要更多关注。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雌激素和感染有关




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很明确。但根据长期临床观察和研究,目前已知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雌激素和感染1



遗传因素


遗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单卵孪生姐妹的研究中发现,一人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后,另一位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能性高达66%。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还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这些都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1


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最早被报道的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的基因,MHC 基因包括人白细胞抗原(HLA)- Ⅰ,Ⅱ和Ⅲ类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遗传性关系密切,也是研究最多的基因部位。已有研究证明,属于MHC Ⅱ类的HLA-DR2 和HLA-DR3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相关,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


此外,一些非 HLA 基因、MHC Ⅲ类基因等也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相关。目前发现约有100个非 HLA 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这些基因大多数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


有趣的是,在一项欧洲人群与中国人群的研究中发现,欧洲人与中国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基因上存在非常高度的一致性1


总之,由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的基因有可能被遗传给后代,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有可能遗传给后代。


图片



环境因素




紫外线


紫外线过量照射会促进T淋巴细胞凋亡,从而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多种临床表现5。还有研究表明,紫外线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应答反应6


因此,紫外线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有关,是一些患者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诱因。


图片




药物


目前有报道,一些降压药物如肼苯达嗪、普鲁卡因酰胺等,以及一些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等均可能诱发药物性红斑狼疮1




吸烟


吸烟容易诱导人体中的一些蛋白质发生变化,成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自身抗体,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1


图片



雌激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中青年女性中较常见,育龄期(处于生育时期的妇女,一般在 15~45 周岁)的女性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概率比相同年龄的男性高出8-13倍,但青春期前的女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概率只略高于男性,这些都说明雌激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1


正值育龄期的青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高发人群。口服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雌激素替代治疗也可使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风险增加。


有高质量研究显示,妊娠雌激素替代治疗的狼疮患者疾病复发更频繁。这些都说明雌激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1


图片



感染


EB病毒、逆转录病毒等多种病毒和细菌感染都可能会在遗传易感个体中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触发疾病复发。


此外,研究发现幼年期曾暴露于感染因素也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有关1




免疫系统的多个通路

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




迄今为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简单而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是基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我们的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被打破,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在血液循环中产生大量的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的抗体,这些抗体与自身组织抗原形成很大的免疫复合物,在我们的组织和器官沉积下来,激活了补体,释放出一系列具有攻击作用的物质,同时也释放出很多致炎性的细胞因子,攻击了自身的器官组织,导致组织和器官的炎症和功能受损,引起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和组织损害1。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固有免疫获得免疫系统都参与了发病。


一些信号转导通路,比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树突细胞会释放大量的I类干扰素(IFN)——干扰素α,会通过以干扰素α为信号的细胞内通路来引起细胞功能紊乱,引起疾病。


除干扰素α和它的信号传导通路外,其他一些参与炎症和免疫应答的细胞内通路,如JAK 激酶-STAT 通路、TLR(Toll 样受体)信号通路、 NF-κB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等也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密切相关1


图片
上一条:蛇咬伤救治规范 下一条:轻度认知障碍: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疾病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