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低血容量性
休克(shock)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由多种病因引起。
分类(共同点: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有效循环血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及创伤性)(外科最常见)
感染性休克(外科最常见)
心源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病理生理
1.休克时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收缩期(只出不进):有效血量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升高→心率升高、排出量升高,外周及内脏小动脉收缩,重要器官血管舒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后括约肌相对开放(血容量得到部分补偿)
微循环扩张期(只进不出):动-静脉短路、直捷通道大量开放,微循环只进不出(乳酸类产物、组胺、缓激肽等释放:直接引起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而后括约肌对其敏感性低仍处于收缩状态),大量血液滞留在微循环,进入体克抑制期
微循环衰竭期(DIC):瘀滞在微循坏内的粘稠血液在酸性环境中处于高凝状态,红细胞和血小板容易聚集并在血管内形成微血栓
2.代谢改变
无氧代谢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当发展至重度酸中毒pH<7.2时,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表现为心跳缓慢、血管扩张和心排血量下降,还可使氧合血红蛋白离解曲线右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降低)。
能量代谢障碍:创伤和感染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抑制蛋白合成、促进蛋白分解;促进糖异生、抑制糖降解,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脂肪分解代谢明显增强)
3.炎症介质释放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症介质包括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和血管扩张剂一氧化氮(NO)等。活性氧代谢产物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和细胞膜破裂。
多形核中性粒细胞( PMN)清除感染源;PMN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产生活性氧、蛋白水解酶、血管活性分子等物质,加重细胞、组织的损伤,甚至MODS。
代谢性酸中毒和能量不足:影响细胞各种膜的屏障功能(通透性增加,细胞膜上离子泵的功能障碍如Na+-K+泵、钙泵:胞内高钠、钙;胞外高钾,。。。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
4.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肺、肾、脑、心、胃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移位,形成肠源性感染)、肝】
临床表现
诊断
关键是早期发现并准确分期
一看:神志淡漠、反应迟钝、面色苍白
二摸:脉搏快而弱
三测:血压是否降低
四量:是否尿量<30ml/h
凡遇到严重损伤、大量出血、重度感染以及过敏病人和有心脏病史者,应想到并发休克的可能
休克监测
1.一般监测:
精神状态:反应脑组织灌注况
皮肤温度色泽:反应体表灌注
血压: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是休克存在的依据
脉率: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80/120=0.67);休克指数=0.5,无休克;>1.0-1.5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
尿量:反应肾灌注情况
2.特殊监测
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为5~10cmH2O。
CVP<5cmH20时,表示血容量不足;
CVP>15cmH20时,提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高;
CVP>20cmH2O时,则表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乳酸盐测定
DIC的检测:①血小板计数低于80x109/L;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延长3秒以上;③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或呈进行性降低;④3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⑤血涂片中破碎红细胞超过2%等。该5项检査中出现3项以上异常,结合临床上有休克及微血管栓塞症状和出血倾向时,便可诊断DIC。
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可测得:心排血量(CO)(4-6L/min),并计算心脏指数(CI)(2.5-3.5L/min.m2),也可测得肺动脉压(PA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PCWP正常值6~15mmHg(与左心房压接近),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的功能状态,生理意义:PCWP降低——血容量不足(较CVP敏感);PCWP增高——可反映左心房压力增高,如急性肺水肿。
治疗
体位:头躯干抬高20~30度,下肢抬高15~20度,以增加回心血流
补液(EGDT):首选平衡盐液——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原发病:积极处理原发病,有时需边抗休克,边准备手术
纠正酸碱失衡:宁酸毋碱,不主张早期补碱
血管收缩剂:早期血容量未补足前,禁用血管收缩剂
血管扩张剂:血容量未补足前,禁用血管扩张剂(山茛菪碱)(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酚苄明;抗胆碱能药:阿托品、山茛菪碱和东莨菪碱)
强心剂:多选小剂量多巴胺,以改善肾血流
改善微循环:治疗DIC——肝素(12500U:2ml)抗凝(一般1.0mg/kg,6小时一次,成人首次可用10000U,1mg相当于125U左右)。有时还使用抗纤溶药如氨甲苯酸、氨基己酸,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和小分子右旋糖酐。
糖皮质激素:感染性休克、严重休克——短期、大剂量使用
低血容量性休克(病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引起。包括失血性休克及创伤性休克)
临床表现
CVP下降、回心血量下降、心排量下降造成低血压
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心率↑
微循环障碍导致各组织器官功能不全和病变
短期内失血量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时,即出现休克
治疗
治疗原则:补充血容量、止血
治疗目标:应维持Hb在100g/L、HCT在30%左右(hct/3*10≈Hb)
治疗措施:若Hb<70g/L——输浓缩红细胞;若急性失血量超过总量的30%——输全血
指导补液:临床上可结合血压、CVP来指导补液
来源:医学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