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热线电话
返回顶部

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

分享到:
点击次数:624 更新时间:2024年03月30日18:55:02 打印此页 关闭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较为常见,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致残率高。UIA诊疗过程包括动脉瘤检出、评估破裂风险及治疗获益、治疗策略选择及术后随访等,对UIA的全面了解和精准评估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该疾病。2015年美国卒中协会出版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此后关于UIA的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但目前仍缺乏适合中国人群的UIA诊疗指南推荐。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十三五”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该指南对UIA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介入治疗、开颅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撰写,旨在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我国UIA的规范性诊疗。



UIA的症状、体征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UIA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无症状性UIA常在健康体检或其他原因需接受头部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症状性UIA的破裂风险是无症状性动脉瘤的4.4倍。UIA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眼部疼痛、眼睑下垂、视力障碍、复视、癫痫等,较小的UIA大多无明显症状。



影像学检查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推荐:

(1)UIA的检出,建议采用1.5T及以上的TOF-MRA,并采用容积重建结合断层数据进行判断,其诊断准确度与CTA、DSA相近,且减少了检查可能给患者带来的损伤;CTA可作为检出备选方式(Ⅱ级推荐,B级证据)。 

(2)MRA及CTA不能明确是否为动脉瘤,或经评估有较高破裂风险并需治疗的UIA患者,有进一步接受DSA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动脉瘤、动脉瘤形态及准确测量的必要(Ⅱ级推荐,B级证据)。

(3)HR-VWI检查可以获得动脉瘤壁的信息,对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有一定作用。对于IDA,HR-VWI可以明确有无内膜瓣、双腔征和壁间血肿等特殊结构,可用于指导诊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



流行病学危险因素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UIA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在某些研究中被称为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它是独立于动脉瘤形态、血流动力学等动脉瘤影像相关因素,而与患者既往史及生活史相关的危险因素。目前研究表明,在UIA破裂危险因素中,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高血压、吸烟、既往出血及家族史有着明确的作用,患者伴有以上危险因素时,应更积极处理动脉瘤。



形态学危险因素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中,对动脉瘤形态学的准确评估非常重要。通过测量与动脉瘤破裂相关的形态学参数,判断该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是形态学测量的最终目的。



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对于诊断明确的UIA患者,需要对病变的增大、破裂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帮助。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病变应及早予以干预


>>>推荐:

(1)UIA患者合并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吸烟无法戒断、既往颅内另一动脉瘤破裂出血、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5mm(或测量上明显大于载瘤动脉)、症状性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后循环或分叉部位、动脉瘤不规则如有子囊或多分叶状等情况,以上条件出现一条或多条,则动脉瘤患者有接受积极治疗的指征(Ⅱ级推荐,A级证据)。

(2)UIA行HR-VWI检查,若出现瘤壁强化,建议积极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

(3)对于低风险患者,推荐在患者确诊UIA后定期进行动脉瘤复查,并且在随访中戒掉不良生活习惯,监测血压,避免不良情绪(Ⅱ级推荐,B级证据)。

(4)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发生增大,其破裂风险升高,应积极治疗;随访过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加重,可考虑治疗(Ⅱ级推荐,A级证据)。

(5)合并多囊肾UIA患者,以及动脉瘤AR或SR值较大,此类动脉瘤患者治疗倾向高于随访观察;此外,建议UIA患者戒除或限制饮酒(Ⅲ级推荐,C级证据)。

(6)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分析目前说法不一,低WSS、高OSI很可能是动脉瘤破裂的血流动力特征。对于UIA患者,可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在出现以上特征时可倾向治疗(Ⅲ级推荐,C级证据)。



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经介入治疗需要麻醉的患者,推荐常规行5导联心电图、有创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尿量以及体温监测。建议实施目标导向液体管理,必要时实施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以维护全身氧供需平衡。麻醉方式首选全身麻醉,可保证患者完全制动,使DSA成像更加清晰。全身麻醉的通气工具可选择喉罩,急诊及饱胃患者优选气管插管。术中应关注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管理,维持动脉瘤跨壁压的稳定,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增加颅内动脉瘤的WSS而导致动脉瘤破裂,低血压增加脑缺血风险。麻醉诱导时,应给予足够的麻醉深度以避免麻醉插管过程中血压剧烈增加导致动脉瘤破裂,但给予足够麻醉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影响全身的脏器灌注,需要事先准备血管活性药物以支持血压,但是全身麻醉术中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目标血压尚未明确。麻醉中应避免颅内压的急性升高或降低。颅内压急性升高会降低脑灌注压,导致脑缺血。


>>>推荐:

(1)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的特点,若术者技术上可以达到,对于可耐受麻醉的UIA患者,则可以首先选择介入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2)体颈比≥2的囊性中小型动脉瘤可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Ⅱ级推荐,A级证据)。

(3)宽颈囊性动脉瘤可采用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多种技术辅助栓塞等(Ⅱ级推荐,A级证据)。

(4)FD在治疗大或巨大的、宽颈和部分复杂动脉瘤时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Ⅱ级推荐,A级证据)。

(5)采用介入治疗技术治疗椎动脉非囊性动脉瘤,可获得满意疗效。累及基底动脉或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型、后循环大型动脉瘤伴占位效应,介入治疗效果尚不明确(Ⅲ级推荐,B级证据)。

(6)支架辅助栓塞或FD治疗后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标准。总体而言,术前应该进行较为充分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条件允许下进行血小板反应多样性评价,以进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个体化调整(Ⅱ级推荐,B级证据)。

(7)推荐使用全静脉麻醉,血压维持应参照术前基线血压。同时建议按照容量—血压—每搏量指数流程,使用目标导向液体管理和维持适当血管张力,并在麻醉过程中,防止颅内压出现急骤的高低变化(Ⅱ级推荐,B级证据)。



开颅治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推荐:

(1)在选择手术夹闭治疗时,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Ⅰ级推荐,B级证据)。大或巨大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接受手术夹闭治疗,预后较差(Ⅲ级推荐,B级证据)。

(2)术中吲哚氰绿或脑血管造影可以及时指导调整动脉瘤夹闭方式,减少并发症(Ⅱ级推荐, B级证据)。

(3)复杂动脉瘤可通过体感或运动诱发电位进行电生理监测,预防手术过程中的缺血性不良事件的发生(Ⅱ级推荐,B级证据)。

(4)无法通过常规治疗方法治愈的部分复杂动脉瘤,建议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手术进行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5)行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前需应用BOT或脑血流量评估等技术,对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状态进行评估(Ⅰ级推荐,V级证据)。

(6)尚无证据证实围手术期常规使用渗透性脱水剂、抗癫痫药物和抗血管痉挛等药物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Ⅳ级推荐,C级证据)。

(7)全身麻醉过程中应控制颅压,避免急性升高或降低;术中血压不应高于患者基线血压,但在临时阻断过程中,可采取诱导性高压进行脑保护;不建议使用药物诱发脑电图爆发抑制的方式进行脑保护,不推荐术中行诱导性低体温进行神经保护;麻醉过程中,建议患者血糖值维持在4.44-10mmol/L ,血红蛋白维持在70-100G/L以上(Ⅱ级推荐,B级据)。


来源:基源医学在线

联系我们


不论是地面救护、高铁转运

还是航空医疗转运

我们拥有专业的ECMO团队

也拥有转运MDT团队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是我们的宗旨和信念

重庆晓陆康医疗救援服务中心

  (简称晓陆康医救中心)

为重症患者提供专业的转运就医


 晓陆康医疗救援服务中心不仅承担转运患者责任,更积极承担赛事医疗保障、急救科普培训


上一条:呼叫即入院,转运精救治,晓陆康医救转运中心,打造医学救援、精准救治特色转运服务 下一条:防范“AI换脸”诈骗!你需要的知识,拿走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