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热线电话
返回顶部

美国一年救55万人,我国只救1085人,救援直升机在我国为什么飞不起来?

分享到:
点击次数:888 更新时间:2021年05月27日09:33:16 打印此页 关闭

2018年,美国医疗救援直升机一年运送病患和出动任务达到55万次;2020年,截至目前我国航空医疗一年救护伤病员人数是1085人。”我国和国际航空医疗救援市场的对比数据。当与会者还在“55万对比1085”的悬殊中诧异时,一组数据: 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美、英、法、德等国每百万人拥有医疗救援直升机1架及以上;日本、澳洲、俄罗斯、南非、巴西等国每百万人拥有约1架; 而在我国,这一数据是--不到0.01架。  1999年难忘烟台“11.24”海难那根缆绳


闪淳昌,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


同时也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多项安全法规标准主要起草人,主持过大连“5·7”空难、烟台“11·24”海难、上海“12·31”外滩踩踏事件等多起特大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李蔚海摄


 在“人民救援”频道签约活动现场,他回忆了1999年发生在山东烟台“11·24”海难的救援故事。 这是一场最终导致280人遇难或失踪,仅生还22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000万元的悲惨事故。“大舜”号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 时任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局长的闪淳昌,在向参与救援的渔船船主调查时,好几位船主都说:“当时风太大了,我们怎么抛缆绳都抛不过去,一抛就被大风刮跑。当时要是能有一架直升机帮忙把缆绳带到难船上,我们就可以把它拖回来啊!” “当时如果能有直升机直接飞去救援,结果也许不会那么惨烈。遇难船只的颠覆位置,距离海岸只有1.7海里(约3148米)啊……78岁的闪淳昌,双眼湿润。 可惜灾难永远不能假设。1999年的我们,还没有应急救援直升机能飞起来。抛不过去的那根缆绳,成为闪淳昌对这场灾难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依照我国国情,大力发展航空救援、构建立体救援体系格外重要。”闪淳昌说。 2020年应对新冠疫情,1002架飞机已飞行7189架次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全中国的一次大考。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分会总干事孙卫国介绍,从120日开始至今,全国141家通用航空企业使用1002架航空器执行了378次疫情防控任务,累计飞行2362.41小时、7189架次,运送各类药品和物资90.9585吨,通用航空快速、高效、灵活等优势充分显现,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开辟出一条“急救新通道”。 这条天空中的“急救通道”,第一次大显神威是在12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 相当于集中了当年全国军民直升机总量1/4数量的上百架直升机,在地震救援期间累计飞行千余架次。国内对直升机救援体系建设的呼声因此空前高涨,对直升机救援领域投资激增。2008年,也被业内称为我国“直升机救援发展元年”。 截至2020831日,我国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通航企业有502家,全行业通用航空器在册数量为2745架,较2019年底(478家、2707架)分别增加了24家和38架。 孙卫国表示,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力量为主、民间力量为补充、国家救援与企业救援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救援频道合作签约仪式。李蔚海摄 55万比1085,我国航空医疗救援到底差在哪? 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虽然得到快速提升,但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无法回避。从他开始打电话呼叫,到救援机构完成评估,再到飞机螺旋桨开始旋转,最快的一次,仅仅用了230秒! 欧美发达国家已建立完善的常态化航空医疗救援体系。无论是在美国、德国、英国等欧美国家,还是邻国日本,医疗直升机救援的响应时间基本都在10~15分钟,救护人员就能达到现场。 虽然各国国情不一样,但对于医疗直升机的运营,直升机的购买和维护那是实打实的要真金白银投入.再加上没有保险公司等金融力量的支撑,各种因素综合一起,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更关键的一个问题,没有良好的市场激励,民众对航空医疗救援服务的知晓程度太低。 “日本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政府和保险公司承担90%救援费用,企业捐款承担剩余10%,日本民众几乎不需要个人付费即可获得这项服务。” 但必须承认,2019年的数据和2018年相比,我国航空医疗救护数据进步之大,也是超出预想。1年以来,航空医疗救援的通航机队数量、年飞行小时数、参与医疗机构数量、救援架次与人次都明显提升,好几项都是十多倍的增长。  12个省(市)71家医疗机构正在试点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 加强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和能力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要,不但是航空企业界的愿望,国务院、民航局、卫健委、应急管理部也相继出台各类支持措施和指导文件。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王斐介绍,20193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国家卫健委两部委联合印发《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始在12个省(市)开展联合试点工作,71家医疗机构被列为国家首批航空医疗救护试点地区和机构,明确了试点目标和预期产出,将重点加大对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等社会公益特征明显的服务领域的支持力度。 “将院前的医疗急救体系,从传统的陆地上逐渐向海上、航空去拓展,形成立体的救援体系,是未来发展趋势。”王斐说,院前医疗救护和航空救护体系建设是我国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的推进,对市场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非常明显,企业对新兴市场培育和参与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航空救援参与企业越多,飞机越多,就能越快形成“人人可以用、人人用得起”的航空救援服务。 而在大众健康传播领域,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也正在发力。发挥中央媒体的影响力,打造一个包含媒体宣传、学术研究、科普教育、救援服务、数据应用和产业转化等功能在内,覆盖从应急救援到医疗急救全流程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与服务汇集平台。


上一条:【数据比较】航空医疗救护数据比较分析 下一条:一年只救千余人,我国空中救援短板如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