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专业委员会
尽管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诊疗技术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不断改善,但随着社会变迁,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各种急慢性疾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安全事件日益增多,疾病谱在发生深刻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伤害已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最紧急、最严重的心脏骤停(CA)8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其黄金急救时间仅4~6min,应立即行心肺复苏(CPR)。然而当前,即使身处急救网络健全的社区,专业急救人员也很难确保4~6min内到达现场施救。因此,现场救护已成为我国EMSS中关键而薄弱的一环,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健康中国”和“全民小康”的国家战略不相适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专业委员会特制定本专家共识。
第一目击者也可称为第一反应人(flrst responder),是指第一个抵达急救现场接受过现场急救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的目击者。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可以通过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规范培训与考核,而成为合格的第一目击者。目前,我国合格的第一目击者不足1%,欧美国家则达到30%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公众缺乏规范有效的急救培训,旁观者CPR实施率低;另一方面,法律、文化、舆论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不会救”、“不敢救”现象严重。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能力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全社会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以医院外发生的心源性猝死为例,我国生存率不到1%,远远低于美国12%的水平。
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公益事业,是提升公众现场救护水平、树立自救互救新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实现“健康中国”与“全民小康”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在空间维度上应以“现场安全”为核心,强调第一现场的“风险预控、环境管控、整体联控” 的三控方略;在时间维度上以不同突发疾病与事件的“生死时效”为核心,强调第一时间的“精准把控、精益技术、 精细管理”的三精方策;在世间维度上以“全面赋能”为核心,强调第一目击者的“社会立德、行动立功、舆论立言” 的三立方针。积极推动政府立法、全社会响应、各行业实施, 医院引领建立现场救护联盟,构建人人参与、整体联动的全民急救科普与现场急救网络体系。
1.人身风险
2.不同伤害与灾害现场把握
3.不同人群现场把握
4.群体事件
1.快速判断
2.紧急呼救
3.初步急救
初步急救时间是决定现场救护效果的关键。心搏呼吸骤停的黄金急救时间是4~6min,“白金十分钟”是决定创伤急救成功率的关键时间。气道异物阻塞如不立即解除, 在4~7min内可引起呼吸心搏骤停;淹溺从发生到死亡一般为4~10min;食物中毒须在1~2h内催吐,阻止毒物吸收;毒蛇咬伤后,毒素3~5min即被吸收,伤者应立即进行绑扎伤肢、冲洗伤口、局部降温、切开排毒等处理。
1.急救技能
2.院前院内链接
1.对象与内容
2.培训场地
3.培训形式
4.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