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胃癌、肠癌,这都是大家熟悉而又避之不及的疾病,但是胃肠间质瘤你听说过吗?严不严重?万一遭了又该囊个处理?
道肿瘤给大家简单科普一哈今天,小编就将这种发病较低,但又较为凶险的消化。
01.胃肠间质瘤是啥东东?
胃肠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其年发病率约在10-15/100万,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胃和小肠最为常见。
由于发病部位在腹腔,加之早期症状不明显,这种肿瘤长到几公分可能都感觉不出来。据统计,多达20%的病例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阶段。所以,虽然其发病率较低,还得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02.胃肠间质瘤都有些啥症状?
胃肠间质瘤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易被察觉,它的狡猾在其临床表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隐藏自己的行踪,在初期时往往没有任何症状。
随着肿瘤变大,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很难引起重视,这就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信号,就医检查。
但是,这些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且偏主观,为了更精准、全面地捕捉胃肠间质瘤的蛛丝马迹,我们还可以使用医学手段帮助发现!
03.哪些检查可以辅助诊断?
1.内镜和超声内镜
在消化道中,大多数胃肠间质瘤是光滑、完整、正常黏膜覆盖的隆起型病灶,部分病例可出现黏膜溃疡。
普通内镜好比一台普通相机,能初步评估病变大小、黏膜形态、活动度和硬度,但很难准确作出胃肠间质瘤的诊断。
超声内镜更像是一台具有透视功能的高级相机,利用超声波“看穿”黏膜,能够给医生提供黏膜之下的信息,如肿瘤大小、肿瘤来源、血供、肿瘤边缘形态等。
2.镜影像学检查:增强CT、MRI和PET-CT
为了提高寻找胃肠间质瘤的精度和广度,医生还会借助增强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这样的大型影像工具,对人体进行“逐层分析”。
3.病理学检查
3.1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由肿瘤细胞产生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之中。它们就像肿瘤的“特产”,“特产”的出现和增多,往往也预示着肿瘤的出现和增殖,因此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CD117蛋白就是胃肠间质瘤的“特产”,它由c-kit基因编码,约95%的胃肠间质瘤表达CD117,因此CD117可作为胃肠间质瘤的肿瘤标志物。近年新发现的标志物DOG1,诊断胃肠间质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CD117,GIST的诊断常联合使用这两种标志物。
3.2分子病理诊断
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见于约90%的胃肠间质瘤病例,是胃肠间质瘤特征性的分子诊断线索,检测这两种基因的突变位点,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和药物治疗效果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04.得了这病囊个办?
也不用太悲观,从整体来看,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效果在实体肿瘤中也属于比较好的。
这一方面得益于外科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微创技术的发展、器官功能保护理念的建立及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的进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一系列靶向药物的成功应用。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靶向药物治疗胃肠间质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成为了精准医学时代的标杆。而近年来新型靶向药物如瑞派替尼的问世,更是给晚期耐药胃肠间质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