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31660
重庆晓陆康医疗救援
重庆市渝中区鹅岭嘉瑞e动力广场D幢长江一路77号10-3
一、补钠
1、补 Na+ 量(mmol)= [142 - 病人血 Na+(mmol/L)] × Kg × 0.6(女性为 0.5 )
2、补氯化钠(g)= [142 - 病人血 Na+ (mmol/L)] × Kg × 0.035(女性为 0.03 )
3、补生理盐水(mL)= [142 - 病人血 Na+ (mmol/L)] × Kg × 3.9(女性为 3.3 )
补充说明——
17 mmoL Na+ 相当于 1 g 氯化钠;
正常血清 Na+ 范围为 135~150 mmol/L,正常值常取 142 mmol/L。
100 mL 生理盐水含钠 0.9 g;
补钠第一天:补 1/2 量 + 生理需要量,剩余量第二天补。
二、补钾
补钾原则——
1、能口服不静点
2、 速度 ≤ 1.5 g/h
3、浓度 ≤ 3g/1000 mL,即 100 mL中 ≤ 0.3 g
4、见尿补钾,尿量在 > 30mL/h,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约为 60 mmoL,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5、 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100 g 糖 = 消耗 2.8 g 钾。
补充说明——
正常血钾浓度 3.5~5.5 mmol/L,生理需要量 3~6 g/d(40~80 mmol/L)氯化钾。
1 g 氯化钾 = 13.4 mmol 钾
补钾需连续治疗 3~5 d
轻度缺钾 3.0~3.5 mmol/L 时,全天补钾量为 6~8 g。
中度缺钾 2.5~3.0 mmol/L 时,全天补钾量为 8~12 g。
重度缺钾 2.5 mmol/L 时,全天补钾量为 12~18 g。
三、补液
补液原则——
1、先快后慢、先晶后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2、补液量= 1/2 累计损失量 + 当天额外损失量 + 每日生理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 = 前 24h 尿量+500mL,
3、若发热病人+300 mL × n(体温升高的度数)。
补充说明——
低渗性缺水(Na+<135mmol/L)选用高渗盐水
等渗性缺水(135~150mmol/L)选用生理盐水
高渗性缺水(Na+>150mmol/L)补水量=[测量 Na+(mmol/L)-142]×Kg×4
四、输液量计算
临床常用的输液器滴系数有 3 种型分别 10、15、20 滴/mL。代入下述公式即可得出:
1、每小时输入量(mL/h)= 每分钟滴数 × [60(min/h)/滴系数(滴/mL)]
(1)滴系数为 10 滴/mL,则: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每分钟滴数 × 6。
(2)滴系数为15滴/mL,则: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每分钟滴数 × 4。
(3)滴系数为20滴/mL,则: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每分钟滴数 × 3。
2、每分钟滴数=输入液体总 mL 数 ÷ 输液总时间(h)÷ [60(min/h)/滴系数(滴/mL)]
(1)滴系数为 10 滴/mL,则:每分钟滴数 = 输入液体总 mL 数 ÷ 输液总时间(h)÷ 6。
(2)滴系数为 15 滴/mL,则:每分钟滴数 = 输入液体总 ml 数 ÷ 输液总时间(h)÷ 4。
(3)滴系数为 20 滴/mL,则:每分钟滴数 = 输入液体总 ml 数 ÷ 输液总时间(h))÷ 3。
3、输液所需时间(h)= 输入液体总 mL 数 ÷ 每分钟滴数 ÷ [60(min/h)/滴系数(滴/mL)]
(1)滴系数为 10 滴/mL,则: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 ÷ 每分钟滴数 ÷ 6。
(2)滴系数为 15 滴/mL,则: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 mL数 ÷每分钟滴数 ÷ 4。
(3)滴系数为 20 滴/mL,则: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 mL数 ÷ 每分钟滴数 ÷ 3。
五、体表面积计算
方法 1
(1) 体表面积=0.035×体重+0.1(体重≤30 kg)
(2) 体表面积=1.05 + (体重-30) × 0.02 (体重 > 30 kg)
方法 2
体表面积 = 0.0061 × 身高 + 0.0128 × 体重-0.1529
方法 3
(1)男:体表面积 = 0.0057 × 身高 + 0.0121 × 体重 + 0.0882
(2)女:体表面积 = 0.0073 × 身高 + 0.0127 × 体重 - 0.2106
(3)若不区别男和女,为中国人适用的通式为体表面积 = 0.0061 × 身高+0.0124 × 体重 - 0.0099
(单位:体表面积—m2;身高—cm;体重—kg)
六、肾小球滤过率(GFR)计算
1、 CG-GFR 公式
(1)男性 Ccr = (140-年龄) × 体重(kg) × 1.23/血肌酐(umo1/L)
女性 Ccr = (140-年龄) × 体重(kg) × 1.04/血肌酐(umo1/L)
(2)或男性Ccr = [(140-年龄) × 体重(kg)]/[0.818 × 血肌酐(umol/L)]
女性计算结果 × 0.85
2、简化 MRDR 计算公式
(1)eCFR = (186×Scr)-(1.154×年龄)-0.203×(女性:0.742)
(2)c-aCFR=(186×Scr)-(1.154×年龄)-1.154×(女性:0.742)×1.233(中国人修正)
(3)Scr 为血清肌酐(mg/dl) ,血肌酐的单位换算: 1mg/dL=88.41umol/L
补充说明——
正常成人 GFR : 90~125mL/min。低于60mL/min时,则认为已经处于慢性肾衰疾病三期的状态,需要认真进行治疗,降低也见于肾实质性损伤及失水引起的血液浓缩,滤过能力下降。增高可发于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并发症,引起蛋白尿、血尿等。
儿童:40~65 mL/min。
七、血气分析
1、正常值
pH:7.35~7.45
PaO2:80~100 mmHg
PaCO2:35~45mmHg
AB(实际碳酸氢盐):22~27 mmol/L
SB(标准碳酸氢盐):24mmol/L
BE(碱剩余):-3 ~ +3 mmol/L
BB(缓冲碱):45 mmol/L
SaO2:95~100%
2、判断所检测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对于一个不存在明显缺氧、休克等情况的患者,出现 PaO2 不足 60 mmHg,SaO2 低于 80% 的情况,就要怀疑是不是抽到静脉血了。
3、看氧合状态
PaO2< 60 mmHg,PaCO2 正常或下降 —Ⅰ型呼衰,
PaO2< 60 mmHg,PaCO2> 50mmHg —Ⅱ型呼衰。
4、根据 pH 值看酸碱失衡
pH<7.35表示酸中毒;
pH>7.45 表示碱中毒;
pH 在 7.35~7.45 表示正常,也可能是代偿状态,也可能是混合性酸碱失衡。
5、判断原发酸碱失衡类型
主要是看 PaCO2(呼吸因素)、HCO3ˉ(代谢因素)与 pH 值的变化方向。谁与 pH 的变化方向相同,谁就是原发因素。
在酸中毒(pH<7.35)情况下,如果 PaCO2 升高,表示为原发性呼酸;如果 HCO3ˉ 降低,表示为原发性代酸。
在碱中毒(pH>7.45)情况下,如果 PaCO2 降低,表示为原发性呼碱;如果 HCO3ˉ 升高,表示为原发性代碱。
但对于存在混合性酸碱失衡的情况,比如同时存在 PaCO2 升高和 HCO3ˉ降低的酸中毒,或者同时存在 PaCO2 降低和 HCO3ˉ 升高的碱中毒,需要根据临床情况判断原发失衡。
如果存在呼吸道梗阻、肺部感染、慢阻肺、呼吸衰竭等因素,则考虑为呼吸为原发因素;
如存在低血压、血容量不足、感染、大量利尿剂应用、胃肠减压、肝肾功能不全等,则考虑代谢为原发因素。
6、AB、SB、BE 值
AB>SB——呼酸(CO2 潴留);
AB<SB——呼碱(CO2 呼出过多);
AB↓ SB↓——代酸;
AB↑ SB↑——代碱。
BE>3——代碱;
BE<3——代酸。
7、判断是否存在代偿和混合性酸碱失衡
如果检测结果中 PaCO2 和 HCO3ˉ 和变化方向相同,则表示其中一因素为代偿改变。
但如果 PaCO2 和 HCO3ˉ 的变化方向相反,则表示存在混合性酸碱失衡。
见下图:
PH | PaCO2 | BE | ||
酸中毒 | <7.35 | >45 | -3 ~ +3 | 呼酸 |
<7.35 | >45 | >3 | 呼酸肾代偿 | |
<7.35 | >45 | <-3 | 呼酸合并代酸 | |
<7.35 | 35~45 | <-3 | 代酸 | |
<7.35 | <35 | <-3 | 代酸呼吸代偿 | |
碱中毒 | >7.45 | <35 | -3 ~ +3 | 呼碱 |
>7.45 | <35 | <-3 | 呼碱肾代偿 | |
>7.45 | <35 | >3 | 呼碱合并代碱 | |
>7.45 | 35~45 | >3 | 代碱 | |
>7.45 | >45 | >3 | 代碱呼吸代偿 | |
| 7.35~7.45 | >45 | >3 | 呼酸合并代碱 |
7.35~7.45 | <35 | <-3 | 呼碱合并代酸 | |
7.35~7.45 | 35~45 | -3 ~ +3 | 正常 |
注:PaCO2 ——呼吸因素——肺HCO3ˉ ——代谢因素——肾 【 END 】
参考文献:[1] 葛均波. 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2] 郝芳芳,柳文娟,潘新亭,等.滴速-滴系数对应关系及对静脉输液速度计算精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9,34(09):47-50.[3] 陈德鹏. 实用内科学[M].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4] 钱桂生. 现代临床血气分析[J].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