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解放军报北京6月17日电(记者王凌硕、程雪)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今天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央视直播截图
按任务实施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
航天科工微波雷达助力空间站建设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解放军报北京6月17日电(记者安普忠、王凌硕)今天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制的微波雷达为成功交会对接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根据空间站任务要求,交会对接呈现常态化、快速化的趋势,微波雷达在技术上实现了平台化、系列化发展,产品性能更稳定、更可靠。神舟十二号飞船上安装的微波雷达实现了测量、通信一体化设计, 具备通信切换功能,通过通信数据的交互,实现匹配对接。“这是为空间站任务雷达与多台应答机之间实现对接做准备的,在神舟十二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首次实现应用。”微波雷达总设计师孙武介绍说,神舟十二号飞船上的微波雷达按顺序分别与核心舱3台应答机配合,接力进行交会对接测量,实现后向接近、径向绕飞、前向对接,确保载人飞船与核心舱的安全可靠对接。据了解,微波雷达由雷达主机和应答机两部分组成,分别安装在用于交会对接的两个航天器上。在空间站建设中,天和核心舱安装了3台应答机,于4月29日发射升空,应答机编制了不同的编号信息,分别安装在核心舱的3个对接口处,随核心舱长期在轨运行:雷达主机分别安装于货运和载人飞船上。微波雷达作为中远距离的测量手段,在交会对接过程中为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提供精确测距、测速、测角信息及通信数据,实现远距离捕获、稳定跟踪、精准导引。25所研制的微波雷达自2011年首次实现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到2021年为空间站建设“穿针引线”,10年时间里七战七捷,以优异成绩交出满意答卷。
新闻连连看
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首次实施载人自主快速对接,在空间站不断调整姿态的配合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最快能实现发射后6.5小时与空间站对接,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介绍,神舟十二号就像是有着全自动驾驶功能的“超跑”,自主计算,自主判断到达目的地。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
在此次任务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交会能力得到加强,具有更复杂的交会对接飞行模式,具备与空间站进行前向、后向、径向对接口对接和分离的功能,并将在本次任务中首次开展绕飞和径向交会对接试验。
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实现在轨停靠3个月,为适应空间站复杂构型和姿态带来的复杂外热流条件,神舟团队对返回舱、推进发动机和贮箱等热控方案,船站并网供电方案进行了专项设计。使飞船具备了供电、热环境保障的适应性配套条件,高旭用游戏技能形象地打了比方,“我们现在首次将技能点数全部点满,飞船停靠3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
在神舟十二号之前,载人飞船都从固定的轨道返回地球,空间站任务中空间站为了节省推进剂的消耗,轨道位置会随着不同时间节点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为满足长期停靠的要求。神舟团队为此对返回轨道重新进行了适应性的设计,使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相对范围,并改进返回的算法,提高载人飞船返回适应性和可靠性。
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始终是神舟团队心中至高无上的信条,为了保证天上、地上都具有保护航天员生命,在紧急条件下接回航天员的能力,神舟团队开创了天地结合的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即携带两艘飞船进场,由一艘船作为发射船的备份,作为遇到突发情况时航天员的生命救援之舟。根据系统神舟队伍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以实现太空救援的能力。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神舟载人飞船的跨越式发展并非一步达成,自1992年9月21日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立项以来,神舟载人飞船通过一次又一次验证,一发又一发的成功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神舟五号搭载杨利伟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最终,经过守正创新,神舟十二号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具备了冷静解决任何突发问题,自信完成各项发射任务的能力。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解放军报北京6月17日电(记者王凌硕、程雪)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今天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央视直播截图
按任务实施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
航天科工微波雷达助力空间站建设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解放军报北京6月17日电(记者安普忠、王凌硕)今天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制的微波雷达为成功交会对接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根据空间站任务要求,交会对接呈现常态化、快速化的趋势,微波雷达在技术上实现了平台化、系列化发展,产品性能更稳定、更可靠。神舟十二号飞船上安装的微波雷达实现了测量、通信一体化设计, 具备通信切换功能,通过通信数据的交互,实现匹配对接。“这是为空间站任务雷达与多台应答机之间实现对接做准备的,在神舟十二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首次实现应用。”微波雷达总设计师孙武介绍说,神舟十二号飞船上的微波雷达按顺序分别与核心舱3台应答机配合,接力进行交会对接测量,实现后向接近、径向绕飞、前向对接,确保载人飞船与核心舱的安全可靠对接。据了解,微波雷达由雷达主机和应答机两部分组成,分别安装在用于交会对接的两个航天器上。在空间站建设中,天和核心舱安装了3台应答机,于4月29日发射升空,应答机编制了不同的编号信息,分别安装在核心舱的3个对接口处,随核心舱长期在轨运行:雷达主机分别安装于货运和载人飞船上。微波雷达作为中远距离的测量手段,在交会对接过程中为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提供精确测距、测速、测角信息及通信数据,实现远距离捕获、稳定跟踪、精准导引。25所研制的微波雷达自2011年首次实现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到2021年为空间站建设“穿针引线”,10年时间里七战七捷,以优异成绩交出满意答卷。
新闻连连看
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首次实施载人自主快速对接,在空间站不断调整姿态的配合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最快能实现发射后6.5小时与空间站对接,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介绍,神舟十二号就像是有着全自动驾驶功能的“超跑”,自主计算,自主判断到达目的地。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
在此次任务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交会能力得到加强,具有更复杂的交会对接飞行模式,具备与空间站进行前向、后向、径向对接口对接和分离的功能,并将在本次任务中首次开展绕飞和径向交会对接试验。
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实现在轨停靠3个月,为适应空间站复杂构型和姿态带来的复杂外热流条件,神舟团队对返回舱、推进发动机和贮箱等热控方案,船站并网供电方案进行了专项设计。使飞船具备了供电、热环境保障的适应性配套条件,高旭用游戏技能形象地打了比方,“我们现在首次将技能点数全部点满,飞船停靠3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
在神舟十二号之前,载人飞船都从固定的轨道返回地球,空间站任务中空间站为了节省推进剂的消耗,轨道位置会随着不同时间节点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为满足长期停靠的要求。神舟团队为此对返回轨道重新进行了适应性的设计,使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相对范围,并改进返回的算法,提高载人飞船返回适应性和可靠性。
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始终是神舟团队心中至高无上的信条,为了保证天上、地上都具有保护航天员生命,在紧急条件下接回航天员的能力,神舟团队开创了天地结合的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即携带两艘飞船进场,由一艘船作为发射船的备份,作为遇到突发情况时航天员的生命救援之舟。根据系统神舟队伍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以实现太空救援的能力。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神舟载人飞船的跨越式发展并非一步达成,自1992年9月21日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立项以来,神舟载人飞船通过一次又一次验证,一发又一发的成功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神舟五号搭载杨利伟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最终,经过守正创新,神舟十二号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具备了冷静解决任何突发问题,自信完成各项发射任务的能力。